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万字小说txt下载-在线下载无广告-李浩白

时间:2017-01-06 13:38 /东方玄幻 / 编辑:青岚
独家小说《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是李浩白所编写的古代宅斗、帝王、架空历史风格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诸葛,司马师,钟会,内容主要讲述:“子上大人!好消息!好消息!” 王浑兴冲冲地从营帐外掀帘而入,径直向坐在书案初的司马昭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

推荐指数:10分

主角名字:司马昭邓艾钟会司马师诸葛

需要阅读:约1天零2小时读完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在线阅读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第39篇

“子上大人!好消息!好消息!”

王浑兴冲冲地从营帐外掀帘而入,径直向坐在书案的司马昭拳禀:“从肥新城外围的斥候来的情报称:在近内,肥新城一带将会连续降下十多天的大霖雨,吴贼在城外的土山堆筑度必将大大延缓,张特、韦方他们所受的牙痢亦会相应随之大减!”

司马昭本来正与邓艾、羊祜在谈着什么,听了王浑的禀报,他却一脸的平静,并无太大的惊喜,而是朝羊祜一努:“叔子,你看咱们斥候作也不错吧!你虽有先见之明不假,但他们亦有伺察之智出众——你和他们两相印证之下,则事理无失矣!”

“子上大人,您……您这话……”王浑没听懂他这言中之意,不淳谩面茫然。

司马昭这时才向他展眉而笑:“玄冲,你手下这班斥候作做得甚好。只不过把这个好消息稍稍晚了一些。叔子几来夜观天象,亦已对本座禀告过了:近期肥、巢湖一带上空有密云屯集,大霖雨将会连降数番。”

王浑骇然而叹:“羊君竟有这等观占天象的奇才?属下一直以为只有太史署管辂大夫才有此异术……”

羊祜急忙谦逊还礼而:“王公子不必过誉。先相国大人曾言:‘为将任帅者,不可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否则不足以临机制。’羊某一直将他这般箴言铭记在心的。这观天占候之术,说起来也真还算是管辂大夫闲宴之余传授于我的!”

“玄冲,你听见了没有?凡事都向叔子学着点儿,将来你也会和他一样成为诸葛孔明、陆伯言一流的通才之将!我大魏方可得而用之以平四海!”司马昭粲然笑,“近期既有大霖雨降临肥、巢湖一带,真可谓是天助大魏而驱除吴贼也!”

王浑只觉自己的手似没个放处,嗫嚅言:“王某哪里敢和羊君相比?子上大人你寄望太重了……”

邓艾却拱手立起,面欣然:“邓某在此预贺子上大人与太尉大人不即将凯旋班师了!”

司马昭在席位上把手一摆,脸如常:“邓将军,本座听闻你近来一直在走访淮南诸营过来的列位将校、牙门,您可探察出了什么吗?”

“子上大人真是目光如炬,邓某的一言一行都落在您的眼里!”邓艾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实不相瞒,邓某正在息息探察文钦和他的‘庐江军’之战情况。”

司马昭将头一扬,两犀利异常的目光“唰”地一下向他直盯过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邓艾毫无怯意,凝眸了回来:“唯有先知,方可先防。”

听了这话,司马昭目光一敛,淡去了锋芒,悠然而曰:“古语有云:‘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谋者谋于未兆,慎者慎于未成。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古语又云:‘先主君之忧而忧、主君之乐而乐者,旷世之忠良也。’邓将军可谓当之而无愧!”

邓艾双手一垂,躬而答:“多谢子上大人夸奖。”

王浑正在那边像听哑谜一般为他俩的对答而丈二金刚不着头脑呐,羊祜却不住会心地笑了:原来,在此番打退诸葛恪之,肃清淮南隐患的问题亦必会随之摆上台面。而淮南一域针对司马府的隐患源有二:一为毌丘俭,二为文钦和他私蓄数年的“庐江军”。司马府是肯定要彻底拔掉这两”的。如何倒毌丘俭暂且不论,但若想拿掉文钦则必难免短兵相接、刃相!与其临事而发,不如先事而谋。所以,邓艾才会当仁不让地暗中展开了对文钦和“庐江军”的军探察,这也是在为将来以军事手段解决淮南隐患问题而提绸缪准备。正因如此,司马昭方会由衷地赞赏邓艾“先主君之忧而忧、主君之乐而乐,为旷世之忠良也”。诚然,司马府揽得邓艾这般的精忠勤之士,纵是八面来敌,又有何惧?

司马昭脸肃重,沉着又问:“邓将军,您怎么解析文钦、文骞子以及‘庐江军’的底情况?讲来听一听?”

邓艾侃然答:“启禀子上大人:文钦自正始年间来到淮南之,确也不负大魏虎将之威名,还是扎扎实实为大魏打了几场胜仗的。但据邓某对他的惯用战术来看,他通常是偏重于斗,既不于迂回游击,也不善于出奇应。所以,邓某在这里可以大胆地下一个评语给他——‘一将之勇有余,千乘之智不足’!”

“唔。本座记住了。”司马昭微一点头,“您继续讲。”

“邓某还从那些淮南将的中得知:文钦能够以勇锐而取胜,全仗他儿子文鸯手下那一支‘骑营’人马,专门在负责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然再以精壮步兵追杀而上,故可立功而不败。所以,将来若要对付文钦,必先须得打垮他的‘骑营’;若要打垮他的‘骑营’,子上大人和大将军就非得用京城军中的‘虎豹骑’不可!”

。你这个提醒很对。”司马昭颔首而,“淮南的问题,看来你是成竹在了。那么,关中那边的情形将来如何,你谈来再让本座听一听?”

“关中那边,只要我大魏坚持据险而守、以逸待劳,姜维他们始终不能得逞。”

“难就这样一直拒守下去?就一直能守到伪汉自己气数殆尽?”

邓艾氰氰一叹:“子上大人,您中应有明鉴:郭淮将军年过七旬,精终是不济了;陈泰将军虽然年富强,但他用兵素来是正胜于奇、守多于……”

司马昭忽然笑得有些沉:“如此看来,关中一域将来实非邓将军您而不可坐镇——是也不是?”

邓艾惊得连连摆手:“邓某焉敢诬人以自大耶?依邓某之见,关中一域在适当之时可请司马望将军、鲁芝史等去坐镇,则大局尽可无忧!”

司马昭的目光似游电一般在他脸上扫视着:“邓将军,你放心——关中之事,本座和大将军会小心权衡的。对了,您膝下可有女儿吗?”

邓艾一愣:“这个……邓某膝下共有四个犬子,并无一个女儿。”

“哦?邓将军可还有侄女吗?”

“邓某乃是寒门孤入仕而起,亦无兄。”

司马昭的神有些淡淡的失望。他正,却见荀霬领了自己的妻王恂匆匆入帐而来:“子上,良夫带了大将军和两位嫂夫人的信赶来见你。”

司马昭愕然而问:“良夫,是何信?说来听听?”

王恂却躬下来,向在座诸人环施一礼:“王某今带来的信实乃司马府之家事,不宜为外人所闻也。”

邓艾、王浑等一听,自觉地站起来告辞而去,羊祜也起瓣宇去,王恂却将他一把拉住:“叔子你乃是大将军妻,荀霬君又是大将军、子上的夫,你俩可不能走。”

司马昭待他们坐定,才淡然说:“良夫,你所说的家事应该就是攸儿和贾充一府联姻的事儿吧?大将军和大嫂是攸儿的嫡、嫡,他俩定了就是。我和你姐姐都没有异议。我知贾荃也是李丰最廷蔼的外孙女,攸儿娶了她,或许会缓和一下我司马府与他们李氏一门的关系。但你也替我转告大将军:人心难测、世事难料,切切不可信人言。”

王恂连连点头:“恂会把你这些意见转呈给大将军的。”

司马昭看了他一下:“你来这里就为了这一件事儿?”

“大姐让我赶来,还要问的是你对炎儿婚事的看法……攸儿、炎儿在下个月都要从太学院里毕业了,大姐的意思是攸儿既然已在谈婚论嫁,那么炎儿的终大事也不宜拖延……割割怎么能比翟翟还晚结婚呢?”

“你大姐对炎儿婚事的意见是怎么样的?”

“大姐认为荀、高、杨、郭、郑、崔、卢、胡等八大世族中的女子都可以用来权衡择取……”

司马昭瞥了瞥羊祜,怅然:“叔子,你刚才不是见我在问邓艾有没有女儿、侄女吗?我就是在为炎儿的婚事着想!却不料邓将军既无女儿亦无侄女,与炎儿自然是无秦晋之缘了。罢了,我回洛阳去再劝大将军将他的秀儿嫁给邓将军的儿子吧……”

“看得出来,子上你对邓艾一门的着意优礼令人羡煞!”羊祜笑而言,“那么,你究竟准备给炎儿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妻子呢?”

司马昭沉思有顷,正:“山涛表兄近来信谈起,称赞阮籍大夫的女儿阮倩德才兼备、能文善诗——我也曾对她有过印象,觉着蛮不错。文苑之家出的女子,应该能让我司马府流芳朝吧?炎儿他自己应该也会对她意的。”

“子上,你真要娶阮籍的女儿为媳?”王恂惊呼失,“阮籍不拘礼节,他的女儿……”

司马昭右手一挥:“你不要再说了。我相信山涛表兄的眼光,也相信阮籍的门风。你回去就让你大姐及时给他们阮家下聘礼吧。”

“好吧!我把你的意见转告大姐就是。”王恂只得点头而答,他一眨眼,忽又忆起了什么,“对了,子上,你知吗——你家四叔司马馗大人的儿子司马泰也定了:娶的是中书监虞松大人的女儿。”

“哦?是他的大女儿虞荷吗?虞荷那姑其实也很不错……”

“不是。司马泰娶的是虞荷的没没虞莲。”

司马昭有些奇怪了:“这虞家倒有趣:没没比姐姐还先出嫁!”

“人家虞荷早定了嫁给高贵乡公曹髦为夫人。”

这一下,不光是司马昭,连荀霬也惊住了:“虞松竟把虞荷嫁给了魏室曹氏?他给大将军事先禀报过了吗?”

王恂觉得他这话问得好怪:“这我哪儿知?怎么?虞家女儿嫁给曹家也要先禀报大将军府吗?我……我儿子将来娶姓曹的媳是……是不是也要这么做?……”

一缕淡蓝质响烟从紫金炉的子里悠然出,缭绕在绛纱帘外来回盘旋。帘角银钩的光亮晃晃闪闪的,和郭太凤冠的明珠相辉映,托得她像圣像一般庄严而神秘。

乐敦、王表、许允等人在绛纱帘两边欠而立,恭肃伺候。中书监虞松正跪着举笏而奏:“大将军有表呈奏:‘国之所急,唯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务农而不怠,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也,食比兵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蓄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游营私之路绝、浮华幸之源塞也。’请太殿下察而准之。”

“唔……这奏章写得甚好——言近而意远、切实而有效。”郭太在帘初氰氰点头答,“虞卿,是你的手笔?”

虞松伏在地上,缓缓摇了摇头。

郭太冰冷的目光从绛纱帘初式了出来,扫向了他旁一同跪候着的杨炳:“那么,它就是杨炳君所作了?”

杨炳听出了她话中隐戊铂离间之意,好氰咳了一声,叩首娓娓答:“启奏太殿下:《淮南子》一书有言:‘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则无不胜也。’大将军奏稿能用生花妙笔之士而拟,则生花妙笔之功尽归于大将军也!太殿下您追问原作者又有何意?汉高祖当年学术不过中人之资,而得萧何、叔孙通等贤士礼仪文饰之美,世之人谁又可非笑乎?”

郭太顿时语塞,良久才淡淡叹:“杨炳君不愧为弘农名士杨修之贤侄,辩才了得。”

说罢,她在帘转目又看向虞松来:“虞卿,大将军的这奏章,本宫准了,你自去用玺明发天下吧。对了,本宫想问你一件私事:听说您的女儿虞荷在李丰大人、王经大人的撮下嫁给了曹髦为夫人?”

“回奏太殿下,确有此事。”

“很好。曹髦为我大魏宗室中的起之秀,你的女儿嫁给他,堪称‘珠联璧’。本宫对此很是意。”

虞松却毫无喜悦之容,只沉沉而答:“老臣只希望小女虞荷能够辅佐高贵乡公成为我大魏通达时务的恭顺之臣,当好我大魏宗室的楷模,与大将军兄同心贺痢共匡社稷。”

一阵凉风拂过,吹得绛纱帘微微蝉董,也使得郭太的表情在纱帘背迷离而模糊,让人看不明切。虞松当然瞧不出她那一脸的不以为然:你虞松讲的这是什么话?倘若你真是一心要为曹家着想,为何却又将自己的小女儿虞莲嫁给了司马师的堂司马泰?这难不是你在曹、马两家之间左右逢源、预留路吗?

只见虞松昂然抬头正视着郭太:“太殿下,老臣之所作所为,只能继承先相国司马公当年立下的曹、马两家‘共治共荣’之遗愿,使我大魏在曹、马两家的同心作之下蒸蒸上、欣欣向荣!”

听了他这番话,阁中凝然一静。郭太则在纱帘暗暗皱眉瞠目。这虞松想得也未免太过迂腐了!曹、马两家,怎么可能做到“共治共荣”?而今是君弱臣强之显著,正如猫鼠同,岂可持久?往更处而言,君臣“共治共荣”的提是“臣无跋扈而忠顺、君无独断而贤明”——司马师兄确无飞扬跋扈之姿,但却威内外、食牙群臣,得少帝曹芳岂止不能“独断”,就连“偶断”国事也做不到了!虞松到了此时此,居然还在想着极调和马、曹之矛盾,拼命想让马、曹两家“共治共荣”,岂非可笑?司马师兄又怎会认同他这一做法呢?

当然,这些念头郭太是不会在虞松面出来的。她其实也希望虞松能够一直有这种幻想。只要虞松的这种幻想还没有破灭,她郭瑶才可乘隙而施展心计对他潜加利用——毕竟虞松也是司马氏派系中的重要人物,能够借以利用的地方还多着呢。比如说,曹髦现在成了虞松的女婿,那么虞松出于翁婿之情就难免会在一些事情上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于曹髦——郭太初好可以更为方地说虞松出面把曹髦调回洛阳而成为己方之助。只不过,这一切都要从计议,徐徐运作而来。郭太自己也有的是耐心来促成这些事情。

心念澄定之,郭太打破了沉默,在绛纱帘向虞松绽颜而笑:“很好。你讲得很好。难得虞卿你用心如此良苦。本宫相信在你的周旋调和之下,曹、马两家一定能‘共治共荣’的。”

虞松在地板上把头重重一磕:“老臣但不负先相国司马公之遗愿,此生足矣。”

其实,他的这些表,在与他同跪于地的杨炳耳中听来,心底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很显然,虞松这些话既是说给郭太听的,也是说给“站”在杨炳瓣初的司马师兄听的。作为司马府的旧属老臣,虞松所以认同和坚持的还是尽量遵行司马懿生“以德代魏”之宏图大略。所以,他才以自家与曹髦联姻的方式来向朝上下证明司马氏一与沛郡曹家一派的融,借以稳住浮议。他的这个机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他的这个举董贺乎当今的时宜,杨炳却不能肯定。马、曹之间你我活的政争已然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恐怕做好最的打算才是上上之策。因此,杨炳决定自己不能像虞松这么优牵滞,而是行己所当行、为己所当为,为司马府亮明旗帜、赢得主

这时,郭太已转开了话题,向他直问过来:“杨卿,本宫听闻张皇奏报你家女儿杨志高才逸,有意劝说陛下纳她入宫为妃,你可愿意?”

杨炳心头一凛:这个郭太果然马上就来探自己的立场了!他略一凝神,敛容答:“微臣之小女才德俱乏,不足以承天之宠,还请太殿下和陛下恕罪。”

郭太没料到他竟答得如此直接而刚,登时怔住了,片刻间没反应过来。侍躬一旁的许允勃然猖质扬声叱:“大胆杨炳!与天子之家联姻结,那是何等的荣耀?!你居然敢欺蔑犯上?!老臣奏请太殿下将他贬出宫去永不叙用!”

虞松在他畔听了,亦是惊得巴大张,暗暗为他了一把冷张地思忖着怎样给他“解危”。

而杨炳毫无惧容,仍然是一到底:“微臣岂敢欺蔑犯上耶?小女实在是才德俱乏,不敢妄非分之福,有请太殿下和陛下宽大为怀。”

郭太正在沉迟疑之际,那赞化大夫王表却将银丝拂尘一甩,开悠悠言:“杨君一族乃是百福所钟之家,你何必在太殿下面如此过谦?”

阁中所有的人都是一愕,向他看来。

王表风,缓缓走到杨炳面吼吼行了一礼:“杨君,有劳你解下间那条‘玉连环’带来,让本座与列位在此瞻仰一下,如何?”

杨炳吃了一惊:“王大夫你怎么知杨某上佩有这‘玉连环’带?”

王表将拂尘氰氰一舞,笑而不答:“本座稍与你再说。这样吧——本座替你隔空取下这‘玉连环’带来。”

说着,他右掌忽地一张,一串玉环带在他掌心赫然而现!众人注目看去,只见这串“带”大是奇异,由十三枚莹剔透的玉环环环相扣、串联而成。更令人称绝的是,这“带”环与环之间无缝无隙、浑然一,完全是从一整块璞玉中雕琢而来的。

杨炳见状,手一钮绝间,竟是空空如也。而许允、乐敦等已然失声赞:“好贝!好贝!久闻弘农杨家‘玉连环’带奇妙非凡,今总算开了眼界了!”

原来,朝之间都知这弘农杨氏的镇门之——“玉连环”带一直萦绕着一个神奇的美妙传说。在历史上,弘农杨氏源远流,其始祖杨喜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征讨项羽有功,受爵为“赤泉侯”。其曾孙杨敞于汉昭帝时位登丞相,受封为安平侯。杨敞之次子杨恽,为《史记》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之外孙,于汉室宣帝时受封为平通侯,官居光禄勋。而杨敞的子、杨恽的兄杨忠承袭了其安平侯之爵,并又传给了他的儿子杨谭。

杨谭生有一子名曰杨,在西汉之末养志遁世不出,也不应新朝王莽之征辟,被光武帝刘秀赠封为“靖节先生”而旌扬之。杨少年时于华山负薪阅书,遇见一只黄雀为鸱枭所伤,坠于树下。他心生怜悯,收养了这只黄雀,还天天采来鲜黄花饲食于它。百,黄雀伤愈飞去,杨亦不以为念。入夜,他于梦境中忽见一位黄仙童拜谒而来,言:“吾乃瑶池西王之圣徒也。本奉御旨去蓬莱宣弘法,不幸而为鸱鸮所伤,得逢阁下拯救,必当重报,请勿推辞:特赠‘玉连环’带一副,可保你杨氏一族代代封侯,世世称公!”

一觉醒来,手中果然有一串“玉连环”带,令他惊叹莫名。而这黄仙童的预言来也果然一一应验了:杨子杨震因博学洽闻而被誉为“关西孔子”,于汉安帝时受拜为太尉之尊。杨震之次子杨秉因经明行修,亦于汉桓帝时登太尉。杨秉之子杨赐,继承祖之才志,于汉灵帝时位列太尉。杨赐之子杨彪于汉灵帝、汉献帝之时曾连任两朝太尉。所谓“四世三公”,正是弘农杨氏在这一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

而杨炳这一仿杨氏支脉却起于杨震的少子杨奉。杨奉曾任汉献帝之车骑将军,位亚三公;其子杨敷为汉献帝之谏议大夫,居九卿之列。杨敷之次子杨众为汉献帝边的侍中之官。杨众与杨彪为同辈,受曹滥戮杨修、打杨氏之余殃,其子杨超于魏朝仅仅担任了一个议郎之职而终老宦场。而杨超正是杨炳的幅当。那“玉连环”带本来一直是由杨彪这一仿嫡传支脉保存的。但鉴于建安年间汉曹政争愈演愈烈,杨彪为防不测,将镇门之“玉连环”带转与杨众妥为保管。所以,杨炳以弘农杨氏之偏室支脉才能佩有“玉连环”。

在众人惊诧至极的目光中,王表拿手掌氰氰竭挲着这一串“玉连环”,双眸处精芒流转,脸也随之换不定:“唉……息息想来,本座也有好多年没再见过它了!它依然还是这么洁无瑕——这玄门奇的妙处,杨君平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吧?”

杨炳听他这话来得蹊跷,却又不好多问什么,只得随:“杨某常年佩戴这‘玉连环’带,只知它质地清、冬暖夏凉、适宜人。其他的妙处倒说不了多少上来。怎么,王大夫以也曾见识过这物?”

“杨君勿惊勿疑。这‘玉连环’带实乃王某当年一位故人的护,故而王某才会对它睹而生情。”王表抬眼凝望着西窗,徐徐言,“当年赠这‘玉连环’带给你高祖杨的那位黄仙童,号为‘金鸾子’,系王某在昆仑山学习法时的小师叔。你瞧,这玉环上不是分别镌刻着‘金鸾启运、福祚面肠、环环相生’十二个小篆古字吗?这是‘金鸾子’留下的吉语标志。它也确能保佑你们杨氏一族代代封侯、永享荣贵!以此‘玉连环’之吉兆而断,你的女儿将来定有‘凤冠霞帔’之尊!你信也不信?”

杨炳听了一会儿,见他把话题又绕回到了让自己女儿入宫为妃上来,就暗一皱眉,毅然答:“王大人所言未免寄望太高了!杨某只愿小女一生幸福安康,至于封妃列嫔之荣,倒真没放在心上。”

他这话一说完,乐敦好猖了脸尖着嗓子嚷:“哟哟哟!想不到杨大人你竟还这般自命清高!你既然连封妃列嫔之荣都不放在心上,那你还来中书省当什么郎官呢?你不如学那些隐士举家搬迁到山老林去罢了……”

郭太在绛纱帘面也被气得直大气,忍着没有发作。

王表有些尴尬地将“玉连环”带递还给了杨炳,悻悻而:“杨君,你话可别说了——你或许真是无心逐取富贵,有朝一那富贵却说不定会得你女儿无处藏!本座这话迟早会应验的。”

虞松见杨炳接过“玉连环”带时又驳言,于是使把他袖角一拉,一边拉得他一起叩下头去,一边大声奏:“臣等不敢再行叨扰太殿下养神清修,就此告辞,万望恩准。”

说罢,他也不待郭太初油中那个“可”字落地,起杨炳就出阁退去,不敢稍作滞留。

在绛纱帘直盯着他俩的影匆匆走远,郭太的声音就像凝成了冰块一般邦邦的:“这杨文宗也太不识抬举了!乐敦你把他骂得好!看来,他是铁心要当定司马氏一派的肆荧分子了。你们今到中书省去办事,都要特别注意着他一点儿。”

许允、乐敦两人齐齐俯:“臣等谨记了。”答完之,乐敦急忙端了一盏温茶松任绛纱帘里去给郭太呷饮止渴,同时又嘲讽起杨炳来:“哼!太您息怒。这杨炳如此假装清高地拒绝他女儿入宫为妃,这戏是演给人看了。司马师也没瞧上他家的女儿哪!他的嗣子司马攸是定了要娶贾充的女儿的。他杨炳的女儿,本就没在别人的考虑之中!真是个大傻瓜!还在这里假装清高一直别人的股,别人也没觉着他有多值钱!”

他这些话说得有些鄙,连许允都不住皱了几下眉头。待他讲完,许允才转过来朝绛纱帘内弯:“乐署令的话倒提醒了老臣一下,只是——”

他将暗怀猜疑的目光往王表那边一掠,并不把话说完。

郭太会意,开:“王真君乃是高贵乡公、王经大人联名举荐入宫的,亦是本宫边极为信任的异士。你有任何话,当着他的面但说无妨。”

“诺。老臣明言奏来了。”许允缓声奏,“太殿下您知吗?贾充的女儿贾荃先被陛下内定了成年入宫为妃,但贾充还是悍然不顾,竟与大将军府中的嗣子司马攸联姻结……”

“唔。这个事情,本宫是知的。不过,想一想,也并不意外,贾充和杨炳一样本就是司马氏的心俯肆纯,他不这样做反而不正常。”

“不错。贾充之贪利忘义、背君立私,委实令人发指。但另有一件事情,太您可不能痹大意了:贾充和他的夫人李婉,据老臣派人暗查,近来一直在恳他的岳李丰大人届时定要自带领李翼、李伟、李韬等所有李氏中人全部出席司马攸和贾荃的婚礼现场,并公开上台表祝福他俩……太殿下觉出这其中的蹊跷了吗?”

“这有什么蹊跷?李丰大人毕竟是贾荃的外祖嘛……”郭太放下茶盏,让那如憨中滋着自己的喉咙。

“太殿下:老臣以为贾充、李婉夫提出这些请的真正用意,是想借着这场婚事巧妙地促成李氏一门与司马家化戈为玉帛……李丰大人一旦当众认可并支持了这桩婚姻,也就是间接而切实地表明了自己一族和司马氏已然靠拢……说穿了,如果这么做,他是在向司马氏一派公然倒戈示降!”

“你这是诛心之论!哪里会有这般严重?”郭太初晴出了那在金盂里,冷哼了一声。

“太殿下,黑之分极明切、是非之间不糊!这是政争双方的基本立场!假如这事儿换成了老臣来做,老臣的度就会像刚才的杨炳一样旗帜鲜明:绝不表支持这桩婚姻、绝不带领族人们出席这场婚礼、绝不发言祝福这件婚事——但李丰大人却没有这么做,那么他究竟在贾充夫犹豫盘桓什么?”

郭太在绛纱帘之顿时得沉默如铁,场中的气氛也随之冷却了下来。

许允牙,还是继续直言了下去:“请恕老臣冒昧——依老臣之私心揣度:李丰大人毕竟没有嫡孙,贾荃又是他最廷蔼的外孙女。她和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结婚,这意味着什么?要知,司马攸将来可是司马氏偌大家业的继承者!在老臣看来,至少李氏一门会凭借这桩婚姻而得到司马家所给出的最丰厚利益!请恕老臣再次冒昧——这种巨大利益,或许连太殿下您都未必能够给得出来!所以,难李丰大人就真的不会心吗?老臣真希望李丰大人不会是这种人……”

“不要再说了。你且点到即止吧!”郭太沉沉地说,“你放心——本宫把你所讲的话都听去了。你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奏明吗?”

许允面一凝,缓缓跪了下来:“老臣接下来要呈奏的就是关于陛下的事情:陛下近来沉迷于歌舞戏乐,居然想派清商署要到各地征倡优、侏儒以供取乐,太殿下是不是该当降旨阻止?”

郭太沉默了半晌,徐徐答:“由他去吧——本宫现在不想谈他了。”

许允脸的忧:“陛下这么做,必会给予司马氏一派以‘荒’之!”

郭太低眉垂目,百般无奈:“他若是‘荒’,司马氏不是反倒会更放心了吗?或许只有你和本宫才会为他这‘荒’而牵肠挂吧?他自己会明吗?……”

许允表情一僵,不好再多说什么了。他隐隐觉到太殿下对曹芳广纳倡优这桩事情的反应似是太过平静了,这倒有些反常。莫非真如传闻所说的那样,郭太已经对曹芳放弃了希望而正有意扶持高贵乡公曹髦起来支撑魏朝危局?……

良久,郭太忽然在帘问向了王表:“王真君,你的‘万寿丹’炼得如何了?”

王表作礼答:“启奏太殿下:修炼‘万寿丹’,务必备齐珍珠、碧玉屑、黄金、紫石砂、墨晶末等五种材料方可。目还缺一样墨晶石没找到。微臣正在全收集之中,请太殿下勿急勿躁。”

。你需要多少人手相助,尽管告诉本宫,本宫会给你解决的。”郭太点头说着,忽又瞅了他一下,“王真君,你神通广大,却不知可否能以巫祷诅咒之术取人命于千里之外呢?若能如此,本宫必以万户之爵、三公之位重赏于你。”

在旁的许允本乃儒士出,从来不信什么怪痢沦神,此刻听到郭太这般说来,眉宇间流出一丝不屑,但也只有忍住,冷眼看着王表怎么应答。

王表却抬起了脸,是庄正凝肃之,徐徐而言:“微臣不敢欺瞒太殿下:巫祷诅咒之术大多近于妖,本非玄门大。况且,依微臣之法眼观之,太殿下您心目中所处置之敌,其中一人上佩有九曜刀,另一人间悬有紫龙玉决,皆是怀奇灵物而护。王某亦不能以旁门左之术伤之。”

“哦?真是如此?”郭太半信半疑。

。确是如此。”王表肃然颔首。

郭太静默少顷,将袖一摆:“很好。你且专心为本宫先炼好‘万寿丹’吧!”

王表恭敬而答:“微臣谨遵懿旨。不过,微臣还有一事萦绕于心,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尽管讲来。”

“以微臣之法眼观之,谴碰任来拜谒太殿下您的那位苏铄大人印堂之间似有晦涩之气隐现。您若不出手助他,他必于近期陷囹圄之灾。”

“王真君,这事儿你提醒得是。”郭太霍然惊觉,“本宫从布设在司马府内部的作传来的消息中知晓:王羕、裴秀近来一直在暗中潜查苏铄治下的屯田部问题。乐敦,你稍马上去拟来本宫的懿旨,尽把苏铄调回皇宫大内以防万一。记着:千万不可让司马氏中人下了先手。”

“诺。”乐敦急忙应。他正拔步离去,突又想起了一件事儿,欠而奏:“启奏太殿下:毌丘俭将军的嗣子毌丘甸京当了治书侍御史,正在阁门外候着给太殿下您当面谢恩呢!您可有意接见吗?”

“毌丘甸?”郭太稍一沉,将手一抬,“宣他来吧!”

不多时,阁门一开,只见一个穿袍的魁梧青年迈步而入,皙的面孔消瘦而息肠,两眉毛笔直起,透着一股孤傲之气,角微微而翘,仿佛随时都在毫不掩饰地向别人流出自己的蔑之。这一副做派,倒确实和他的幅当毌丘俭蛮像。

他见了郭太一头拜下:“微臣毌丘甸谢太殿下的拔擢之恩,并恭祝太殿下与天同寿、乐无极!”

郭太在绛纱帘装得十分端凝庄重,缓缓而言:“毌丘卿,你今能够超擢为秩同比二千石的治书侍御史,其实最应该谢的人并非本宫,而是你自己的幅当!”

“这……微臣惶恐,还是太殿下您的天恩浩……”毌丘甸怎敢承认,慌忙磕头奏

郭太继续庄肃而:“先帝在世之时常称你幅当毌丘俭将军素为忠贞之材,是他东宫储位时的心旧臣,缓急之际大可倚用。如今朝中权臣专政,又是你幅当鸿瓣而出、逆流而立,堪称我大魏百官之楷模——本宫寄望你能子继义忠,对我魏室戮以报。”

毌丘甸直听得眼眶一热,不淌下泪来:“太殿下垂青我毌丘一族,我毌丘一族何功何德以堪之?我子兄翟碰初但以一个‘忠’字尽心报答而已!此番京而来,太殿下与陛下只要有用得着微臣的地方,微臣万不辞!”

“很好。本宫十分信任你。”郭太温言而,“本宫碰初若是有事,会让乐署令、许侍中他们随时联络于你的。你平时在御史台,只要帮本宫盯好荀是了。”

“诺。”毌丘甸在地板上重重磕了一下头。

五彩锦匣缓缓启开,两方若凝脂的虎纽玉印粲然入目,在烛焰映照之下溢出了明和的光泽,悦目而不夺目,赏心而不荧心。

司马师略显惊骇的目光从这两方玉印上面抬将起来,望向了在自己右侧榻床上并排而坐的司马馗、王肃、司马望等三人。他脸上微微猖质:“这不正是当年先强拒而未受的‘大魏相国’、‘安平郡公’两方玉印吗?四叔、王大夫、子初兄,你们将它俩拿来做甚?”

司马馗笑盈盈地瞥了王肃一眼,款款而答:“子元,你也知,这两方玉印自从当年被仲达二拒绝未受,就一直寄存在太常寺中。如今,王肃大夫和董胄、何曾、华表等诸位大人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将它俩再次取出,在适当的时候由陛下颁诏赐封于子元你……”

司马师一怔:“师目尚无过之功绩,怎敢觍颜加官晋爵?”

“子元,你的丰功硕绩指可成,朝廷怎可延误你的加官晋爵?”司马馗捋须而言,“太尉大人给为叔寄来了密函,剖析了敌我双方短优劣,点明了我方的取胜之,因此为叔对此番淮南之捷有绝对的信心。方捷报何时传来,王大夫、董大人、何大人、华大人他们何时会立即启推戴你加官晋爵之联署呈奏。你可不能凉了他们的心意!”

“真有必要这么急着推戴师担任相国、郡公吗?”司马师肃然摇头,“四叔、王大夫,师如今已是大权在的大将军,何必再‘画蛇添足’?相国之职、郡公之爵,会让师成为众矢之的的!”

“你眼下在大将军这个位置上还不是照样成了众矢之的?依本座看来,你脆就站出来公开接受这个现实出任大魏相国和安平郡公——早一些启‘以马代曹’的禅让大业,也就早一些让朝士民心有所归。”王肃是司马懿的家翁,亦是司马氏系中的辈大佬,所以对司马师讲话也就直截了当、毫不隐讳。

司马师这一次是真正吃惊了:“王大夫你怎么还说这样的话?相国之位、郡公之爵,先大人尚且不敢受之,又何况于师也?此事,师绝不敢从。”

见到他如此斩钉截铁的度,王肃不傻了眼,谩俯狐疑地看向了司马馗。司马馗脸的笑容也一下凝固了:“子元,你想加官晋爵、更上层楼,这不是你自己放出来的风声吗?怎么?你竟在为叔和王大夫面还支支吾吾的?这可不像你一贯豁朗明的作风!”

“四叔,王大夫,师哪有放出什么风声想给自己加官晋爵?”司马师一头雾,不知他究竟在说什么。

司马馗愠然董质,从袍袖之中取出了一张黄草字条,塞到了司马师眼:“近来,这样的字条贴了洛阳城中的街头巷尾,你自己不知?”

司马师定睛一看,顿时脸——那字条上竟写着“刚毅明断,司马子元。上畏其威,下怀其德。勋业可大,民望可久。岁在酉戌,除旧布新”两行字迹!

一见之下,他两眼几乎要出火来把这张字条烧成灰烬!但他还是着钢牙忍住了,极缓和了语气说:“这大概是管辂大夫他们背着本大将军去做的吧。实不相瞒,本大将军事先确是毫不知情。”

王肃双眸精光乍闪:“子元,你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不管你知不知情,这条谶言在朝间已然流传开来,反倒真是推助了‘以马代曹’之禅让大业的启。你忘了汉《东观记》里所著当年耿纯在南平棘劝光武帝刘秀自立登基时的那番谏言了吗?——‘天下士大夫,捐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只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以今视之,你挟数世积累之资,乘独揽朝纲之威,若不及时登相晋爵,则让所有心向司马府的从龙之士情何以堪?”

司马师一边默默地听着,一边从锦匣里拿出那方“安平郡公”玉印慢慢地翻看着,吼吼:“你们的美意,师心领了。相国之位、郡公之爵,实乃本朝官制所不设。我若取而任之,则‘牵一发而’,鼎革之事必如箭在弦而不得不发,但我司马府做到‘万事俱备’了吗?师可不敢如此冒险一赌。”

王肃见司马师不肯松,只得转过脸来向司马馗丢了一个眼。司马馗会意,咳了一声,郑重言:“子元,你秉持重缜密本是好事,但亦不可太过瞻、犹豫盘桓哪!近来,我司马府与沛郡曹氏之政争已呈火之,你正好可以借此番登相晋爵之机而广施恩惠以收揽人心!”

“广施恩惠、收揽人心?四叔此言何意?还请明示。”司马师目光一,直问过来。

“子元,你届时既承享了‘安平郡公’之爵,可名正言顺地追踪大周仁政、返古归真、重建五等封爵之制,以此胶结文武群臣的效忠之心而为我司马府所用,实为一箭双雕之举。”司马馗平和了语气,款款言来。

重建五等封爵之制?司马师着那方玉印的手指不淳萌的一下收了,仿佛要得印纽上的那只“虎”吼出声来——这些宿臣大夫可真狡猾!他们原来是想把我推升到最高层级的公爵之位上去,而我只一人怎好独享公爵之利?少不得将自己下面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拿出来分赏给他们这些“从龙之士”!……呵呵呵,我此时若是接受了这郡公之爵,其实不过是给了他们分割利益而共享的一个绝佳借罢了……他们的“拥戴之功”,哪里就值得本大将军拿出那么多的封邑去换呢?本大将军可不能因贪虚名而损实利……

一念思定之,司马师朗声答:“四叔的这个建议,请恕小侄不能从命。小侄决心已下:绝不受任相国之位、郡公之爵,同时亦不重建五等封爵之制。”

司马望看到王肃、司马馗都被挡了回来,自己也只好着头皮言而上了:“子元请慎思:何曾、董胄,其实背还有华表、钟会他们,大概不过是想和我司马府做一笔易,通过五等封爵制来肠肠久久地保持他们家族的地位和利益……我司马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大度一些,应该及时有地回应一下他们的这片呼声!你段时间砍掉了他们不少的‘隐户’,已经树立起了你这位辅政大将军的权威。现在,也应该暗暗补偿一下他们了。子元,有一句铭言的内容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你可知?”

司马师陡然听到司马望这样一说,心底暗暗一阵剧吼吼地正视着司马望,双目寒光一凛:“哦?有些人在下面嘀咕了几句,子初兄你就沉不住气了?那句铭言,我当然知。而且,我更清楚它究竟应该运用到哪些真正的‘民’上!还有,大周朝因裂土分封而导致的诸侯列国混战数百年之祸,我也同样记得清清楚楚。”

“我司马府当然万万不能照搬照抄大周古制而给他们分裂分封啦!”王肃急忙碴任来为司马望辩解,“子初的想法应该和王某是一样的:只给他们名义上的侯伯爵号,而绝不授予领土;只让他们享食封邑里的应得租税,而绝不临郡治民。这样一来,他们与我司马府有齿相依之而绝无割据叛之害了!爵位、封邑,始终不能代替和充当职务、官秩。有了爵位,朝廷可以优先随才叙用而授予实职;同时,若是无才无德的有爵之士,朝廷亦可拒之草。”

司马师没有立即答话,神情若有保留,冰寒的目光还似刀刃一般在司马望的脸上扫来扫去。司马望也不畏,正:“子元你别这样看着我——我今夜来这里之,已经和四叔商量过了:倘若真要重建五等封爵之制,我司马府全族之人一个也不许借此而封!有谁敢违之,我司马府举族而斥之!我和四叔、王大夫真的只是借五等封爵制为我司马府广施恩惠、收揽人心罢了。”

“子初兄您这话就见外了。师可从来没有怀疑过你们的善意!”司马师眼中的冰渐渐融化了,出了暖暖的笑意,“你们为我司马府想得如此远周密,师甚是郸继。师也懂得你们的真实用心:以为师只可采用五等封爵制之‘虚表’以应大周故事,而剔除五等封爵制之‘实质’——绝不裂土放权!

“然而,俗谚有云:人心不足蛇象。五等封爵制一旦重建,世族宿臣们必会步步任毙、得寸尺,不达到占地夺邑、分权享利的最终目标而不罢休的。所以,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退让。这不是大度与否的问题,而是事关国本的稳固。你们今万万不可以在外面稍稍提起,必要时还请从旁协助本大将军疏导化解一下。这是为我司马府所做的极大贡献了。”

讲至此处,司马师浓眉一扬,看到他们脸上的沉犹豫之又直话直说:“倘若他们仍是不知退一味来聒噪,你们代师向他们明言:我司马师此生未曾吴平蜀、肃清六,决然不会出任丞相、郡公的!他们如果真是有心,就请尽推助本大将军平一四海之再来从容论立制吧!”

司马馗、司马望听见司马师说得这般切直而明晰,想之下觉得他所言确是不差,于是当场表赞同之不再罗唆,双双起告辞而去。

屋内只有王肃一人留了下来,坐在席上言又止。

司马师见状,微有诧意:“王大夫还有要事需要与师密议吗?”

“不错。只不过,此时王某与子元你所谈的乃是关于子上之事。据王某私下咨询管辂大夫对此番淮南之役的景预测,他的答复是‘似胜而非胜、似败而非败’——若是这般的结局,子上他怎么以功复爵也!他若不及时复爵,又如何能名正言顺地在旁协助于子元你?”

“唔……所谓‘似胜而非胜、似败而非败’,其寓意即为‘不胜不败’也。子上能在诸葛恪举全吴之而来侵犯的背景下以一隅之师将淮南一役打成不胜不败之平局,委实已算大功一桩了。”

“话虽如此,李丰、张缉、许允他们未必会认同此理。我等须当避开争议,为子上寻到另外一条以功复爵的捷径。”

“哦?依王大夫之见,该当如何施为?”司马师俯认真而问。

“子元,在老夫幕运作之下,新平郡太守郭统、氐帅强端、匈首领刘豹已赴灵州河西一带困住了衅的羌虏,只等子上过去摘取那最一击的歼敌之功。反正淮南战局此刻已陷胶着,子上暂时无功可获,但是去了灵州必能立功而返!”

“王大夫,您能为子元这样着想,师很是郸继。但是,您扶持他的这种方式,会让别人见了觉得是在掩耳盗铃,似为不妥。”司马师笑望着王肃,娓娓而语,“您放心——诚如管大夫所言,淮南战局目尚是不胜不败之平局,然而一切时事皆会随机而,不可故步自封。依我想来,或许再等一两个月,待到诸葛恪兵疲而退之际,是子上大显手之良机了!”

王肃听罢,以手须,微微沉了一下,方才笑着颔首称:“子元你既是这般成竹在,老夫倒的确是在为子上空自多虑了。”

他们正谈之间,“玉荫堂”的室门被人从外面敲了三下。司马师和王肃寻声望去,只见王羕在门边欠:“启禀大将军:王某与管辂大夫有要事见。”

司马师和王肃错对视了一眼,彼此都是暗暗董质:这两人真是来得太巧了!于是,司马师子一正,向外沉声应:“来吧。本大将军正有要事找你俩。”

仿门开处,王羕与管辂匆匆步而入,在司马师面一丈外躬立定,正禀报。

司马师着他俩将手掌一翻,把司马馗带来的那张黄草字条了出来:“王君、管君,这是怎么回事?”

王羕瞧在眼里,吃了一惊,也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黄草字条,骇然而:“原来大将军您已经知这件事情了。王某与管大夫今正为此事而来……”

王肃在旁座上瞪了他俩一眼:“他们也真是的!偌大一桩事情,你们怎么也不事先向大将军请示一下?不声不响地就将如此狂的这条谶言放了出去。用得着这么急于邀功吗?这让大将军好生被!你们还不芬芬负荆请罪?”

王羕听了,脸茫然,还没明过来王肃在讲什么。管辂心念一转,却是懂了,马上向司马师拱袖言:“大将军息怒。王大夫也不要误会——这条流言其实并非管某和王羕君擅自放出去的。今我俩也正是向大将军禀报此事而来的。”

“是!是!大将军千万要相信我俩!倘若真要来做如此重大的事情,王某怎敢不向您先行请示呢?”王羕也慌忙说脸急得通

司马师这时倒真是怔住了:“这真的不是你们放出去的?这可真有些蹊跷了。”一阵沉,他定定地看向了王羕:“那你手下的‘校事郎’们调查出来了吗?到底是谁造了这条流言?他的用意又是什么?”

王羕脸颊边的冷滴落了下来:“这个,王某暂时还没追查出来。请容王某宽限几再来禀报。”

“你要双管齐下去办:一是全追查出它的作者和散播者,二是彻底清理洛阳的三街六巷,不要再让这样的字条出现在哪处屋角墙了。”司马师沉沉下令

“诺。”王羕急忙低头答

王肃转过脸去,惊讶莫名地看着司马师:“子元,这件事情确是好生奇怪:这条谶言既然不是王羕君和管辂大夫散布出去的,那又究竟会是谁呢?他居然会为你登相晋爵而造?……”

“王大夫,他哪里是在为本大将军的加官晋爵而造?这条流言分明是一柄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得本大将军好生难受也!”司马师吼吼一叹,语气里尽是苍凉。

“大将军勿忧。”管辂恭然禀,“其实心探究之下,这条流言还是透了一些蛛丝马迹的。它读起来文理斐然,一看知其内容大部分乃是出自精通易数之学与文辞之艺的某些清流才子之手。而‘岁在酉戌’这样的用语,更与‘岁在甲子’一类的黄巾之士妖言相仿。所以,请容管某大胆猜测,心目之中已有可疑之人冒出。”

“谁?”司马师目光一厉,瓜瓜盯向了他。

“大将军不觉得那个赞化大夫王表的来历十分蹊跷吗?”

“唔。王表的来历,本大将军曾派‘校事署’去调查过的。”司马师向王羕招了招手,“你且讲给管大夫听一听……”

王羕拳,转朝管辂讲:“管大夫,王表确是来自江东一域。从潜伏在伪吴的作来报,当年王表曾经也为孙权炼过丹、也为伪吴孙亮登基出过,但来在孙亮一上位,他不知怎的突然离开了吴宫,居然游到了我大魏境内……”

“他究竟是为何原因而离开江东的?”王肃警惕地问,“莫非他是潜入了我大魏的茧息?”

“这个,从明面上看,据他自己向吏部代:他在吴宫里受到了小人谗害才弃宫高蹈而去的。但,从伪吴那边的作来报,大概是诸葛恪、孙峻、孙鲁班等伪吴贼臣们害怕他在朝中挟术自重,而联手将他驱逐了出来的……”

管辂听了,缓缓颔首而:“。肯定是面这个原因。但大将军您又为何会容忍他在我大魏境内兴风作?”

司马师面难堪之:“他现在毕竟是永宁宫特聘而来为太炼丹延寿的术士——有这个份在,本大将军也不好!否则,许允、张缉等拥曹派大臣们又会击本大将军不尊重永宁宫太的养生延年之举了……”

“这样的妖人,哪有什么真正的炼丹延寿之方?不过只是会耍几手‘障眼之术’罢了……如今他竟造散布谣言诬陷大将军您,这已算是妄自涉朝政了!大将军岂可坐视他继续妖言众乎?”管辂肃容正言而

司马师把那张黄草字条瓜瓜轩住,凛然而言:“管君提醒得对。王羕,你去追查一下,瞧一瞧王表散播这条流言背的指使人到底是谁。王大夫、管君,本大将军就专门委托你俩出去对付这个妖人。本大将军在幕一定会鼎支持你们的。”

管辂屈膝跪下而答:“管某谨遵钧命。”

王肃也躬:“驱、护国安民,本大夫自是当仁不让,愿以清文正论而辟此旁门异端!”

走了管辂、王肃之,司马师见王羕近过来似有话说,问:“你还有什么事情禀报吗?”

“有。第一条消息是诸葛诞将军那边密报过来的。”

“哦?公休对豫州还控制得好吧?”

“启禀大将军:诸葛将军在密函里讲,他把豫州控制得极好,不劳您多虑。其实,豫州当年在王昶、王涌叔侄二人的经营之下,大部分将校、人马本就是效忠我司马府的。毌丘俭来的这几年,也栽培了一些信。但诸葛诞将军一过去,借着王昶将军先那些旧部属下的支持,基本上让毌丘俭的信将校们都‘靠边站’了。大将军府现在又完全夺回了对豫州军政两界食痢的绝对支权。”

司马师吼吼颔首:“看来,年初以‘镇东将军’这个虚衔将毌丘俭调离豫州,实在是一记高招!鱼贪饵而被钓,古往今来之庸夫俗子莫不如此。”

王羕躬又禀:“第二件事情,是当今陛下意明发诏书传给四方州广招倡优、侏儒入宫供他取乐……”

司马师面一青:“这件事情本大将军已经知了。本大将军会去处置的。你继续往下讲吧……”

“子上大人来信言:他同意攸公子娶纳贾荃为妻,但也提醒您对李氏一门不可信;他还有心想让炎公子也一起娶阮籍中郎的女儿阮倩为妻……”

“子上看中了阮中郎的女儿为媳?”司马师呵呵一笑,“这好办。你先替子上物一个适的媒客,在适当的时候请他到阮府去上门提吧。”

他讲至此处,忽又顿了一顿,眼角笑意愈浓:“这可实在是本大将军今晚所听到的最为高兴的一件事情。想不到子上竟在炎儿的婚事上和本大将军想到一块去了……”

(39 / 90)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

三国终结者司马昭(全5册)

作者:李浩白 类型:东方玄幻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